外语系党总支2018年4月支部集体学习资料1-3

  • 外语系党总支2018年4月支部集体学习资料1-3

  • 外语系党总支2018年4月支部集体学习资料1

  •  

  •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新闻稿导语

  • 2018年01月08日09: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 “习近平强调,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的新闻稿导语中的一段话,同时也醒目地出现在了这则新闻的标题中,由此可见这段论述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1·5”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学懂弄通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刻体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和责任担当,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 1.深刻领会“六项要求”蕴含的哲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总书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在“1·5”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这既是对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升素养提出明确要求,又是在传授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提高政治站位。登高才能望远,站位决定视野,考校着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只有善于从政治高度看问题、谋全局、抓工作,才能明辨前进方向、增强攻坚克难的信心。领导干部职务越高,越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把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同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联系起来,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树立历史眼光。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一脉相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学习党史、国史和中华文明史,又要学习世界文明史,培育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 强化理论思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理论上透彻明白,政治上行动上才会清醒坚定。领导干部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必须要有更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 增强大局观念。“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反映的是全面的和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大局观和全局观,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做到认清大局、看透大局、服务大局、贡献大局。

  • 丰富知识素养。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肩负领导责任,知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工作水平、领导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般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才能增长才干,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党和人民事业才能不断实现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各级领导干部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敢于并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本单位、本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 2.深刻把握和运用“三对关系”,以宽广视角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科学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要求,“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这“三对关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是我们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方法。

  • 历史和现实相贯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具有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宽广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既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智慧,又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更高境界迈进。

  • 国际和国内相关联。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与国际社会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新时代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贡献中国智慧,要具有国际和国内关联的宏大视角,站在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统筹工作实际,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

  •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实践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保持正确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的,“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 3.牢牢把握“三个一以贯之”的内在关系。“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三个一以贯之”,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高举旗帜、自身建设、思想准备三个方面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明确了在新时代必须坚定前行的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旗帜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党才能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境界。

  •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既是引领,又是根本保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

  •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告诫全体党员。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惟有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不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如履薄冰、居安思危,永葆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4.践行“六项要求”、把握“三对关系”,才能确保做到“三个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伟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既要苦干实干,又要巧干会干。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确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一以贯之”,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向人民、向时代交上一份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记者 史文杰 徐怀顺)

  •  

  • 外语系党总支2018年4月支部集体学习资料2

  •  

  •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 教师〔2014〕10号

  •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现就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也对教师产生影响。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实效性不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

  • 二、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原则和要求

  •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高校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充分尊重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 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

  • 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必须开设师德教育专题。要将师德教育作为优秀教师团队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培育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把高校师德重大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广大高校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 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集中宣传高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于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应对并有效引导。

  • 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考核优秀的应当予以公示表彰,确定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师德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

  • 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重要内容。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 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

  • 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高校教师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上述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 四、充分激发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

  • 广大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要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要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

  • 高校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章程,明确并落实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中,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创设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环境条件。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保障教师依法行使学术权利和学业评定权利。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依法建立教师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健全教师发展制度,构建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合作。

  •  

  • 教育部

  • 2014年9月29日

  •  

  • 外语系党总支2018年4月支部集体学习资料3

  •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